什么是電光源?光源中,可將電能轉換為光能,從而提供光通量的設備、器具,稱為電光源,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白熾燈、鹵鎢燈、熒光燈、汞燈等都屬于電光源。本文對電光源的類型、一般構成、發光方式、性能指標及特點進行了簡要的介紹,對光源知識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!
電光源是指將電能轉換為光能的器件或裝置,廣泛用于日常照明、工農業生產、國防和科研等方面。人類對電光源的研究始于18世紀末。19世紀初,英國的H·戴維發明碳弧燈。1879年,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具有實用價值的碳絲白熾燈,使人類從漫長的火光照明時代進入了電氣照明時代。1907年,人們采用拉制的鎢絲作為白熾體。1912年,美國的朗繆爾等人對充氣白熾燈進行研究,提高了白熾燈的發光效率并延長了壽命,擴大了白熾燈的應用范圍。
20世紀30年代初,低壓鈉燈研制成功。1938年,人們研制出了熒光燈,其發光效率和壽命均為白熾燈的3倍以上,這是電光源技術的一大突破。20世紀40年代,高壓汞燈進入實用階段。20世紀50年代末,體積和光衰極小的鹵鎢燈問世,改變了熱輻射光源技術進展滯緩的狀態,這是電光源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。20世紀60年代,開發了金屬鹵化物燈和高壓鈉燈,其發光效率遠高于高壓汞燈。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細管徑緊湊型節能熒光燈、小功率高壓鈉燈和小功率金屬鹵化物燈,使電光源進入了小型化、節能化和電子化的新時期。
光源中,可將電能轉換為光能,從而提供光通量的設備、器具,稱為電光源。電光源按工作原理可分為熱輻射光源、氣體放電光源和場致發光光源三大類。電光源的品種很多,用途各不相同,技術要求也千差萬別,但是總的說來,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:
1.熱輻射型電光源
主要代表就是白熾燈、鹵鎢燈兩種。白熾燈是電光源中最古老、最普遍的品種,由此派生的光源種類繁多。最早的商用化白熾燈是愛迪生1880年發明的用竹子炭化作燈絲的竹炭絲白熾燈(Bamboo Filament Lamp),后來出現了使用壽命更長一些的用纖維素作燈絲的白熾燈(Cellulose Filament Lamp)。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為了進一步提高燈泡的工作壽命,人們采用高熔點的金屬鎢代替竹炭作為燈絲,這就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光源之一——鎢絲白熾燈。
而鹵鎢燈是在普通鎢絲燈的基礎上,充入少量的鹵族元素(一般是碘或溴)制造而成的,加入碘元素的叫碘鎢燈,加入溴元素的叫溴鎢燈,碘鎢燈和溴鎢燈都是鹵族元素燈的家庭成員,統稱鹵鎢燈,又稱鹵素(Halogen)。
2.氣體放電型電光源
氣體放電型光源通過氣體放電發光,有時也統稱為弧光燈(ArcLight)。和熱輻射型電光源相比,其優點是光效高,工作溫升相對較小,所以習慣上認為氣體放電光源屬于冷光源(盡管如此,大功率的氣體放電光源在工作時其溫升也非常高,需要有效的降溫措施)。和白熾燈、鹵鎢燈相比,氣體放電光源的缺點是結構復雜,制造成本高,另外色彩還原能力較差。氣體放電型光源的種類繁多,大致可分為兩類,一類是低壓氣體放電光源,如低壓汞燈(含熒光燈)和低壓鈉燈,另一類是高壓氣體放電光源,如高壓鈉燈、高壓汞燈、金鹵燈和氙燈。
比如現在比較常見的熒光燈、三基色熒光燈、汞燈、鈉燈、金屬鹵化物燈、氙燈等都是氣體電型電光源。
3.電致發光光源
在電場作用下,使固體物質發光的光源稱為電致發光光源。它將電能直接轉變為光能。包括場致發光光源和發光二極管兩種。通常情況下,我們常常根據光的產生原理,把電光源分為固體光源和氣體光源。固體光源屬于最新一代光源,具有極高的發光效率和優異的光色性能,主要有LED和OLED兩種。
(1)LED光源
LED即發光二極管,是一種半導體器件,有正負兩個電極,加上適當的正向偏壓后處于導通狀態,電流從正極流向負極的過程中,電子轉變為光子,形成可見光。
(2)OLED光源
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,其發光層由有機化合物(一種聚合體)構成,發光單元本質上和發光二極管類似,但不是用電流驅動發光,而是由電場驅動發光,所以OLED屬于場致發光器件。
不同類型的電光源有不同的結構,但一般都具有以下幾部分的零部件。
1.發光體:燈絲、電極、熒光粉、二極管。
2.發光體外殼:玻璃、半透明陶瓷管、石英管。
3.引線:導絲、芯柱、燈頭。
4.充填物:各類氣體、汞、金屬及其鹵化物。
5.其他:消氣劑、各類涂層、絕緣件及黏結劑等。
1.電阻發光
這是一種利用導體自身的固有電阻通電后產生熱效應,達到熾熱程度而發光的方法,如常用的白熾燈、碘鎢燈等。
2.電弧發光
這是一種利用二電極的放電產生高熱電弧而發光的方法,如碳精燈。
3.氣體發光
這是一種在透明玻璃管內注入稀薄氣體和金屬蒸氣,利用二極放電使氣體高熱而發光的方法,如鈉燈、銷燈等。
5.熒光粉發光
這是一種在透明玻璃管內注入稀薄氣體或微量金屬,并在玻璃管內壁涂上一層熒光粉,借二電極放電激發熒光粉產生可見光的一種方法,如熒光燈等。
電光源主要有光與電兩方面的性能指標,這兩方面的性能指標有著密切的聯系。但作為光源,主要還是光的性能指標,電光源的主要性能指標可概括為以下幾項:
1.光量特性指標包括總光通量、亮度、光強和熱輻射量等。
2.光色特性指標包括光色、色溫、顯色指數、色度和光譜分布等。
3.電氣特性指標包括消耗功率、燈電壓、燈電流、啟動特性、干擾特性等。
4.機械特性包括外形、結構、安裝等。
5.經濟特性包括發光效率(光效)、壽命、價格等。
5.心理特性包括燈外觀和舒適性等。
1.高發光效率
提高發光效率一直是電光源研究的主要課題。如果按發光效率的高低來劃分電光源,我們可以把10~20lm/W的白熾燈稱為第一代電光源,而50lm/W左右的熒光燈和高壓汞燈稱為第二代光源,把光效為80~100lm/W的高壓鈉燈和金屬鹵化物燈稱為第三代光源。
2.高顯色性
隨著照明技術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電光源的要求也逐步提高,不但發光效率要高,而且發出的光的顏色也要求好,使用被照物體的顏色失真很少,即光源的顯色性要高。
3.長壽命
光源壽命是人工照明中一項重要的經濟技術指標。延長壽命可降低光源成本,節省資源。此外,對簡化照明的安裝、維修、使用也是極其重要的。
4.低成本
要降低光源的成本,首先就是降低光源材料的成本,以廉價的大量易得材料取代稀有貴重材料,其次就是優化光源結構,提高生產效率,使用高效的自動化生產線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