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源的色溫怎么理解?色溫是表示光源光譜成分的一種概念。光源的光譜成分即光線顏色的不同,其色溫也就不同。通俗地說,色溫就是表示光線顏色的一種標志,而不是指光的冷暖溫度。光線越紅,色溫越低;光線越藍,色溫越高。那么,光源色溫多少K對眼睛好?下文為大家作了介紹。
黑體輻射也被叫做普朗克輻射,它的光譜能量分布會隨著自身的溫度變化而發生變化,當溫度升高時,黑體輻射的峰值波長也會隨著溫度沿著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的顏色變化。對于一個光源,其色溫定義是一個和它具有相同的光色的黑體本身的絕對溫度值。如下圖所示,任何一個光源的色溫都可以在色度圖中的黑體軌跡(普朗克軌跡)上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點,在標準黑體輻射光譜中藍色成分越少,紅色成分相當越多,就說明該黑體的溫度就越低。
對于不同的色溫會給人帶來不同的照明和視覺效果,對于目前實際生活中的不同照明光源其色溫的大小如下表所示:
色溫3000K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為3000開爾文。按我國的“照明燈國家標準”:LED燈色溫2700-4000K屬于暖白,4000-5700K屬于自然白,6000-7000K屬于正白,8000K以上屬于冷白。波長700nm是深紅色;波長660nm是紅色;波長645nm是鮮紅色;波長630nm-620nm是橙紅。
燈泡3000K的顏色也是暖白光。
<3000K溫暖(帶紅的白色)
3000-5000K中間(白色)
>5000K清涼型(帶藍的白色)
色溫4000K官方一般是叫冷白色,家用4000-5000(中性白色)都不錯,5500工作用估計也可以,6500官方一般叫日光色。由此可知色溫4000K是白光。
1.暖白和黃光基本上是一個,色溫是2700K-3500K之間。
2.黃光的色溫較低,但暖白會隨著色溫的不同而有所變化,一般都是暖白偏黃更受歡迎一些,但是也有些會偏向于白一些。
3.黃→暖白的色溫排序從低到高;光的顏色從黃光開始,逐漸減少黃光和/或增加藍光的成分,從而光色出現暖白、正白、冷白。
4.視覺上效果:正白相當于正午的陽光的顏色,暖白相當于晚上路燈的顏色,偏黃,給人相對較暗的感覺,但是溫暖溫馨。
因相關色溫度事實上是以黑體輻射接近光源光色時,對該光源光色表現的評價值,并非一種精確的顏色對比,故具相同色溫值的二光源,可能在光色外觀上仍有些許差異。僅憑色溫無法了解光源對物體的顯色能力,或在該光源下特體顏色的再現如何。光源色溫不同,光色也不同,色溫在3300K以下有穩重的氣氛,溫暖的感覺;色溫在3000-5000K為中間色溫,有爽快的感覺;色溫在5000K以上有冷的感覺,不同光源的不同光色組成最佳環境。
不同的工作環境應該使用不同的光源色溫。研究表明:
成人4000K色溫比較適合閱讀,使用4000~5000K色溫的LED光源臺燈是合適的,這會令人亢奮,工作積極;從孩子閱讀來說,一般一次閱讀時間不超過1個半小時,且多是晚上,故使用3000K~3500K色溫的光源是最適合的,含藍光少,不傷眼,有利睡眠,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。
色溫太高的話發出的光源是很亮很白的,這跟普通的日光燈沒什么區別。最好是買4000K、4500K、5000K比較好。相對4000K的光比較黃,但也相對比較柔和。
不過如果要進行顏色對色,那么色溫6000K時,視覺最敏銳,可以幫助觀察者更加精準的判斷物品顏色。目前國內的標準光源D65其色溫就是6500K。
大家購買燈具時,不但要考慮照度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瓦數,還要學會考慮色溫。正規廠家生產的燈泡會在包裝上標明色溫,常用的色溫是2700k,即普通白熾燈的色溫,其特點是感覺光線溫暖,但不夠亮,適合用于臥室床頭、壁燈等局部照明;3000k是最接近自然光的色溫,屬暖光,光線既溫暖又明亮,適用于家中整體照明設計;3400k是白光,可以讓人精神集中,適用于辦公、學習等場所。如果光源的包裝上沒有色溫標識,可能是非正規產品,盡量不要購買。
色溫是表示光源光譜質量最通用的指標。一般用Tc表示。色溫是按絕對黑體來定義的,絕對黑體的輻射和光源在可見區的輻射完全相同時,此時黑體的溫度就稱此光源的色溫。低色溫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,紅輻射相對來說要多些,通常稱為"暖光";色溫提高后,能量分布中,藍輻射的比例增加,通常稱為“冷光”。
美國DOE發布的燈具能源之星認證規范規定所有室內燈具的相關色溫不超過4000K。日出后一小時的陽光大約4000K,中午就上升到了5600K。不同色溫帶給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。4000K左右的色溫讓人在清醒中又有著溫暖的感覺,這種色溫下讀書學習心境平和效率高。
在高色溫的情況下,光源光譜中的藍光波段存在一個很強的波峰。同時,色溫是由藍光與黃綠光的組成來決定,藍光成分越高,色溫越高;藍光成分越低,色溫越低。所以說色溫過高,藍光含量相對也會較高,而高能量藍光會傷害視網膜早已被科學證實。
鹵素燈色溫:氣體放電鹵素燈高的色溫可達5000多。燈絲帶有鹵素循環的大約在2700左右。?
鹵素燈與其他白熾燈的最大差別在于一點,就是鹵素燈的玻璃外殼中充有一些鹵族元素氣體(通常是碘或溴),其工作原理為:當燈絲發熱時,鎢原子被蒸發后向玻璃管壁方向移動,當接近玻璃管壁時,鎢蒸氣被冷卻到大約800℃并和鹵素原子結合在一起,形成鹵化鎢(碘化鎢或溴化鎢)。鹵化鎢向玻璃管中央繼續移動,又重新回到被氧化的燈絲上,由于鹵化鎢是一種很不穩定的化合物,其遇熱后又會重新分解成鹵素蒸氣和鎢,這樣鎢又在燈絲上沉積下來,彌補被蒸發掉的部分。通過這種再生循環過程,燈絲的使用壽命不僅得到了大大延長(幾乎是白熾燈的4倍),同時由于燈絲可以工作在更高溫度下,從而得到了更高的亮度,更高的色溫和更高的發光效率。